古方验方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九通堂采研 > 古方验方
漫谈孩子焦虑和抑郁的防治
发表时间:2019-11-10     阅读次数:     字体:【

漫谈孩子焦虑和抑郁的防治

今晚决定深夜谈这个话题,主要是因为白天有一位焦虑的妈妈跟我谈起孩子的情况,大约应该是抑郁了。说实话,这种现象越来越多了,我比较担忧,所以冒险在知识和经验不足的情况下,尝试谈一谈。由于我并非专业学过心理学,所以不一定能讲到点子上,甚至难免错漏,请大家自辨。

我想首先从生活经验的角度,分析这种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为什么我认为应该从生活经验的角度而不是从专业心理学的角度去切入呢?如果我这样说,希望不会冒犯某些朋友:以我观之,很多专业心理学和所谓的心理学专家已经误入歧途——他们在幻象的基础之上分析和构建(模型),已经脱离生活的实际。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不少抑郁症患者接受治疗后不仅没有好转,反而更加严重了。

一、为什么我自信自己的孩子不会得抑郁

正好昨天晚上六一,跟大儿子一个同学的爸爸一起喝酒,谈到这个事。我当时说准备进入期末了,我家孩子可能准备开始复习了,会比较紧张,玩耍时间会少很多;意思是说,孩子们之间要以学习为主了。他抿了一口酒,叹了一声,说你儿子学习任务这么重,你不怕他压力大,患上焦虑或者抑郁?

我笑了一下,感谢他的关心,然后很认真地回答他。我说我相信不会。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他现在具有较好的承受能力和动力。就是在整个四年级以前,我没有折腾他,相反,我给他很好的陪伴,让他信仰家庭,精神力量够强,也有健康、外向、向上的性格;同时培养他优秀的品质,从阅读和体育锻炼这两个方面大力增强他的文化和身体的能力。因为大量高质量的阅读,启发了他的思想,增加了他的知识,加上我的引导,这些摄入有效地转化为他文化的能力;而体育锻炼则磨炼了他的意志和耐力,实现了较强的体力储备。这是承受力。

还有两个准备,就是在整个四年级以前,我淡化学习的要求,没有让他上任何学习辅导班,就是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可以说他过得是非常轻松和愉快的,他因此对学习一直保持好奇和兴趣,没有厌学情绪;同时,他从一年级到三年级,由于我不重视他的成绩,虽然他玩的开心,但是学渣嘛,老师和同学肯定是有点瞧不起的——他由此憋足了劲,一直在等待时机展现自己。这是动力。

这么说,是不是有点神乎其神?连学渣都是计划的一部分?……说实话,让他在学习上先抑后扬,确实是我的计划——但是我没有想到,这臭小子居然直往学渣方向坠落(笑)。

言归正传。那么这些安排,就让他保持了一个旺盛的斗志,也从精神、知识到身体素质等等各个方面,都做好了比较全面的准备——但是,自己又实实在在,处在成绩的下层附近。所以,他通过这几年的养精蓄锐,就是铆足了劲——这种感觉,就要比说你一身的武艺走到战场上,却不给你参战,只给你看;看到大家杀红了眼,影响了你,也不让你加入。

四年级上学期,我开始让他调整状态,过渡一下;四年级下学期,我开始引导他参战。所以,他带着这样的状态去弯道超车,跟那些从一年级开始就各种兴趣班和辅导班、没有多少童年乐趣和家长陪伴,甚至有厌学、已经如强弩之末的孩子——虽然成绩还没有完全赶上学霸,但是两者的状态和后劲,不是一个概念。

第二,他已经初尝弯道超车的美味,荣誉已经对他产生吸引力,并有效地增强了承受力和动力。这学期以来,经常得第一,虽然偶有考的不理想的,但是整体是比上一个学期、上一个年级强太多了。就是你要知道,虽然他还没有进入学霸的行列,但是他三年级以前是学渣,要看到这个改变的幅度有多大——用他老师的话说,就是:“突飞猛进,像一匹黑马,就这么冲出来了!”老师们对他的评价越来越好,上课喜欢提问他,有时候甚至一个人包揽一节课所有重要提问。同时,经常得以在全班同学面前宣读自己的满分作文……同学更不必说了,朋友也多了很多,羡慕的目光越来越多——最重要的是,他常回家得意地叙述这些过程,而且越来越在意这些荣誉。这个荣誉成了他自我激励的新动力,这个动力不是我强加的,是他内生的。

第三,给他当然也有压力,但是作为一个陪伴孩子的奶爸,我知道这个安全的警戒线在什么地方,当然也知道如何帮助他调整。(这个稍后展开)很多家长朋友问:怎么知道自己孩子的承受力接近极限?我现在告诉大家一个普遍的规律,供你们参考:现在孩子的年龄(10岁左右),开心、玩乐是他的天性——只要他脸上常有纯真的笑脸,常有主动的各种虽然幼稚但是不失幽默的言行,兴趣和好奇仍然浓烈,就是说他还懂得积极地自我取乐,还保持着童心,那我认为这个状态是安全的;反之,如果一个孩子开始对一切都不感兴趣,已经慢慢失去一个10岁左右孩子应该有的那种乐观和开朗,失去了对世界应有的好奇,那就要高度重视了!

综上,我说,我孩子这样的状态,怎么会得抑郁呢?我所见,是他勃勃生机和高昂斗志。比如他有一次回来,跟我说:“同桌说他语文、英语虽好,但是数学却很少得满分——哼!我总有一天,要让他见识我的数学……”(后注:结果这个期末语文没发挥好,数学得了满分)

二、抑郁多源自长期无法解决的结构性矛盾

以我的人生经验,大家评判:我们见过很多累死的人——你何曾见过累疯的人?所以当一个人精神出了问题,多半不是因为工作量大,至少这个不是直接原因——而是因为他内心的长期困扰,始终无法化解。

撇开大人不讲,就针对现在的孩子,得抑郁症的孩子,他问题产生的动因多半不是因为累,不是因为学习任务重。而是因为他内心无法消解的结构性矛盾,困扰他,纠缠他,他无法摆脱,长期产生负面心理效果——这个矛盾就是无论他怎么努力,都无法挽回败局;或者,他已经无法制动自己的身心,无法顺利完成行动,以满足周围环境(包括家长、老师和同学)对他学习成绩的需求,他干不了了;一开始只是干不了,然后转化为不愿意干——但是虽然不愿意,压力却仍然持续强大地存在他内心。这一对矛盾,构筑了孩子内心扭曲的世界;长时间存在和持续,不得间隙,便是抑郁的根本诱因。

比如一个孩子,他因为信仰的缺失,加上自身能力和条件的不足,又缺乏外力的正确帮助,其实已经消化不了那些学习任务,或者说他厌学了——但是周围人不断地强力要求他:一方面他根本没有内生的动力,一切都是在被逼迫的情况下完成的;他不是没有智力和体力,而是他的内心与外界产生了根本的冲突,他的理想和精神的真实情况出现了无法弥合的分裂。另一方面他没有喘息之机,外界强迫性的压力仍然汹涌而至——他慢慢由厌学变成讨厌一切,既然已经讨厌一切,自然就不会有任何东西可以吸引他去做有意义的事。最后,恶化为不信任任何人,他认为自己不是在为自己读书,也不想为周围的人读书,开始觉得人生没有意义……

长时间持续的结构性矛盾,首先产生长时间持续的焦虑,然后慢慢转变为抑郁。

三、治疗和预防抑郁要从缓解孩子现实生活中的结构性矛盾入手

我们可以追问一个问题:为什么一个孩子一旦产生抑郁(其实这个道理也适合大人),仅仅依靠药物很难治愈呢?很简单,就是上面说的结构性矛盾并没有消失——恰恰相反,矛盾更加突出了:原来嘛,虽然差一点,好歹是个正常人,现在病了,想要取胜更加不可能了,而且周围人会更加失望;虽然家长、周围人出于怜悯,嘴里不说什么,但是任何一个人的表情和言不由衷的语言,以及一切蛛丝马迹,都在传递一个信号:你更加失败了,你被更加地鄙视。

所以,西药能够麻醉他的抑郁神经,却无法治他的心病。

那么如何缓解孩子现实生活中的结构性矛盾?我分为两个层面讲,先讲问题发生之前,我们家庭教育中应该要重视的几点:

1、让孩子信仰和感恩家庭。如果不能让孩子在家庭教育中成功地信仰家庭,对家庭树立起坚固的信心和责任感,他的内心必然缺乏足够的精神力量去迎接挑战,失败是很正常的;就算他是天才成了学霸,也大概率不会回馈和感恩家庭(北大学子弑母案便是一例)。有些朋友可能会质疑:为什么不是信仰国家和社会呢?家庭的范围不是小了么?好像缺点高大上的精神?答:10岁以下的孩子对国家和社会感知不强烈,信仰没有坚实基础,那对他们来讲虚大于实;而一旦产生对家庭的信仰和责任感,孩子长大后,对国家和社会必然也是同理心;这也是我国历史上多个朝代奉行“以孝治天下”为国策的原因。

2、不要过早折腾孩子。在孩子还是小幼苗的时候,不要给他太多压力,不要搞乱七八糟的东西——而是重点让他快乐和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同时应该着重帮助他提升承受能力和战斗能力:比如重点关注那些有利于他在未来学习竞争中获取战略性优势的方面,阅读、体育、好性格、专注力等等。就是不要一开始就盯住学习成绩,也不要只盯住学习成绩,反而忽视了那些对学习真正产生决定性影响的“制高点”——然后你又让他去跟强大的对手竞争,那样的话,差不多算是颠覆性的错误。

3、一个老校长给我说过一句话,他说:“孩子四年级以前,你的任务重点是‘确保他是你的乖孩子!’,四年级以后再折腾学习;如果你过早折腾他,他要么失败,要么因为你陪的少而在精神上已经不是你孩子……”我受用终生。

再讲问题发生后,一些调治的思路:

第一,就是最佳方案,也就是适用于问题还不严重的时候,直接讲就是“调整方法,消除上面所说的结构性矛盾。”要么就是提升能力、改进方法,让孩子尽快在竞争中取得优势,这个当然就是皆大欢喜的局面了。要么就是判断孩子最终不能承受这种压力情况下,主动降低要求,各种高强度的措施主动撤销,就是我们比较喜欢讲的“顺其自然,学会做一个普通或平庸的人。”用人生哲学的方式,淡化竞争失败的后果。

第二,就是大力开展体育锻炼和体力劳动,有效缓解焦虑;就是用这种强迫性输入愉悦感的方式,逐步改善精神环境。从个人感受来讲,大家普遍有这样的体会:适当锻炼之后,人虽然身体上是疲惫的,但是精神却是放松的;压力得到缓解,紧张得到放松,甚至还出现明显的愉悦感。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从生活常识上来理解。通俗讲,人之所以抑郁,不开心、焦虑,大致就是“想得太多”、“想得又不对”,而且欲罢不能,这是一个根源。那么体育锻炼或者体力劳动的时候,为了维持运动的状态,完成手上的劳动,人的头脑必须要暂停很多杂乱的思考,专注到事情上来,这实际产生了一个让大脑休息的效果。关键还在于,这种休息是强迫性的。这个道理很好理解,我们在快速奔跑的时候或者在田间忙碌的时候,是没有办法“想太多”的。当然,短时间的休息效果不大,但是长期、持续的休息对心理环境改善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

其次,从科学的角度来理解。科学研究发现,运动本身可以促进人体的内分泌变化。大脑在运动后会产生名为内啡肽的物质,人心情的好坏与大脑分泌出来的内啡肽多少相关。运动可以刺激内啡肽的分泌,当运动达到一定量时,内啡肽的分泌增多,在内腓肽的激发下,人的身心处于轻松愉悦的状态中。内啡肽因此也被称为“快乐激素”,它能让人感到欢愉和满足,可以帮助人排遣压力和不快。我们要知道,体育锻炼被公认为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1750名心理医生中,80%的人认为体育锻炼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之一,60%的人认为应将体育锻炼作为一种治疗方法来消除焦虑症。另一项研究发现,20世纪中期出生的人患严重抑郁症的可能性,是20世纪早期出生的人的10倍。也就是说享受现代生活之便利的年轻一代更易遭受心理疾病的侵袭。而对抗抑郁的最佳良药,却是被现代安逸生活方式排挤掉的体力劳动或体力运动。

这实际上在佐证我的一个观点:体育锻炼和体力劳动带来的“痛苦感”,提升了快乐敏感度,更容易让焦虑的人有愉悦体验。我曾跟儿子讲过一个理论:快乐来源于痛苦;这个痛苦主要指体育锻炼和体力劳动。所以一定要早早培养孩子热爱运动和体力劳动的习惯。

再次,体质、意志的增强,大大有利于抵抗心理压力和紧张、焦虑等抑郁症的诱因。中国传统中医理论认为,人的心理问题是“情志病”;这些疾病跟身体生理健康状况有直接关联。比如中医有“肝郁”之说,指肝失疏泄,气机郁滞,以情志抑郁、胸胁或少腹胀痛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又称肝气郁结证。所以中医把心情郁闷跟肝脏的健康紧密联系在一起。所以,体质、意志增强,身体强健,从传统中医来讲就解决了情志病的病根。

第三,有效利用农村生活环境,及时对孩子身心进行“再平衡”。不管我们当家长的多么“英明果决”,孩子总会或多或少存在一些身心失衡的情况,那就更不用说严重焦虑或者抑郁的孩子了。因此及时对孩子身心实施干预,实现失衡的再平衡,避免最终恶化为严重焦虑或抑郁,就是有远见的家长会高度重视的事情。

那么,我的建议就是把整个环境进行变换,通过这个变换,去重塑孩子的思考方式,重塑他对世界和生活的认知。怎么做呢?我的方法很简单:回到真正的农村,去真正的体验农村生活,真正让他以一个贫困乡村农民的角度,去思考他之前一切旧有的烦恼和问题。

虽然问题是旧的,但是很可能会有不一样的答案。为什么说答案会不一样?因为贫困农民在生存状态链条上的位置,远远低于他之前在城市中理想的那种位置,甚至低于他竞争失败之后可能的位置。这个原理就好比:一个孩子本想过亿万富豪的生活,但是很遗憾,他失败了,于是只能过月薪5000的生活,他可以做到——他当然很不平衡;但是,他体验了农村不足800的生活后,他会重新评价5000生活的质量。

另一个方面,农村为什么贫困、落后,但是“心病”相对城市却少得多?因为简单。对,去农村体验生活,就是体验简单。不用担心出门被车撞,不用看别人冷眼,不用在拥挤人群中竞争,不用担心谁鄙视的眼神——相反,满眼都是比自己位置还低的农民;也没有攀比,即便攀比,自己也占优。这样的特点,加上农村缓慢的生活节奏,还有广阔的空间,美丽的风景,可以解决大部分焦虑。而焦虑,是抑郁的孪生兄弟。

此外,还可以从理论上解释这种效果。现代人心理问题多,根源在于脱离大自然太远,尤其是精神层面的活动。假若说还保留与大自然原始互动的农村生活,对人类精神活动的要求是一个入口的话——那么现代社会的城市生活,则普遍已经让精神世界深入到迷乱森林的远方……我们可以举例西方最发达国家的那种精神活动,就看他们的电影:《奇异博士》,大致意思是宇宙由多个“维度”组成,我们现实世界不过是无数维度中的一个罢了;此外,《异次元杀阵》(1997年)、《异次元骇客》(1999年)、《黑客帝国》(1999年)和《盗梦空间》(2010年)……这些影片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试图告诉观赏者,我们这个世界不是唯一、甚至不是真实的。这种对我们所生存的、千真万确的现实世界以赤裸裸的方式直接加以否定,实际助长了精神危机的蔓延。从危害性而言,这些电影的奇特“创意”,它给观众带来了短暂的刺激,给商业带来了收益,但对于抑郁患者等精神疾病群体而言,它强烈地刺激了对现实的怀疑并助长了一种极为危险的逃离情绪。

这个例子,充分证明了现代科技和城市文明,并没有仅仅是给人类带来物质的便利,同时还将人类精神引向了无限复杂的世界。

这样的趋势之下,你们应当能够理解,为什么我总说可以帮助人们重温最原始和最简单生存状态的农村生活,让我们的精神有返璞归真之效。

因为从这个角度来讲,去体验真正的农村生活,体会真正的农民角色,完全投身于真实且原始的生存状态,人被现代科技和城市误导的思维方式可能得到重新修正——实际相当于人的精神从迷失的森林深处回到入口,重塑健康的思维方式,对世界和生活生命以及价值的看法实现再平衡。

从这个意义上说,即便没有心理疾病,常回到与大自然保留原始互动的农村,真正体验生活,对健康人而言,也是难得的精神休整。

这也是每年暑假我必然带儿子回农村的原因。

 
上一篇:【民间秘方】专治骨折跌打奇方, 立止痛,半月可愈
下一篇:耳鸣/脑萎缩偏方